4月25日,“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下的法历史研究”研讨会在尊龙凯时娱乐后主楼192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尊龙凯时娱乐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朱勇教授、山东大学侯欣一教授、中国社会科尊龙凯时AG法学研究所张生研究员、清华大学尊龙凯时娱乐聂鑫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姚国艳副所长、中国政法大学尊龙凯时娱乐法律史研究所李富鹏所长👿,尊龙凯时娱乐柴荣教授、尊龙凯时娱乐夏扬教授😷、尊龙凯时娱乐李德嘉副教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尊龙凯时娱乐夏扬教授主持🤰。
夏勇教授强调了中国传统法治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特别是通过解读“十六字心经”所体现的核心原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中国法治的影响至关重要。着重分享允执厥中思想在法律中的体现💇🏻,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允执厥中的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设立层级和限制,以及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实现了司法的公正和中正🧖。中正之道不仅在法律领域得到了体现🔖,也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走不偏不倚的中道🌏,实现国家与民众的和谐与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中国传统法治中的允执厥中思想和中正之道对于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构建自主的法制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侯欣一教授探讨了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传统法治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对当前学科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和观点。首先,侯欣一教授指出👈,中国法律史学科是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但现在面临着如何定义中国自主的法律知识话语体系的问题。前的制度知识话语体系并非完全指代传统的法律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讨论和反思。其次,侯欣一教授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法治文明与现代化的思考。他认为,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连续性应该得到保持,但也需要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并避免走向极端🥷🏿。
张生研究员首先强调了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特别是在当前时代,模仿已经达到极限,必须追求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从甲骨文中的人心出发,讨论了人心、德字等概念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性。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人心作为文明核心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化进程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联系起来。另外👦🏽,对现代化和法典化等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建构新范式的必要性🎛,并强调了人心在贯通古今🏊、中西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聂鑫教授首先🦦,提到了过去法律史学科在坚持中国传统方面的努力🧑🏼🏭,但近年来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焦虑和支持度不足的现象🦸🏿♀️🧑🏽🎄。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历史上对西化与现代化的态度💇🏽♀️,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力。接着🧑⚕️👩🏻🦲,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强调了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探讨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在对待西方学说和实践借鉴上的差异🅾️,以及对中西互鉴的理解和实践。最后,强调了法律史学科作为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需要保持自信🧗,充分照顾中西互鉴的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姚国艳研究员认为虽然古代的知识体系具有价值📌,但需要进行转化和现代化😛,以适应当下的需求和挑战📴。这需要清晰地阐明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这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发展过程🕵🏿,并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甚至主导某些领域的规则制定🧑🏻🦼➡️,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工作👨🏿🏭,从而为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李富鹏副教授总结了一系列学者在讨论中国法律文化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时的见解和观点。首先,他强调了对中国法律精神的研究需要更具体、更直接地回应时代挑战🫎,提出了构建新范式、开放式的研究方法。其次,提到了媒介中心的作用👩🏻,即通过研究历史中媒介中心的人物和制度,理解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另外💊,对中国在世界学术交流中的特殊地位进行了讨论🕺🏽,强调了中国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独特性👩🏿🦱,以及其自主性的维持与传承🙋♂️。最后,强调了学者在政策制定方面的潜在影响👨,以及学术研究对话中的使命感和影响力🚴🏼。
柴荣教授提及了直指时代议题和挑战的重要性,呼吁学者应更加意识地回应时代的需全求,强调开放式的互相学习可以丰富知识体系。虽然无法直接进行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性研究🙅🏼,但作为法律史学者可以研究历史维度,媒介中西文化的尝试。强调了学者的阐释可能会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并呼吁学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李德嘉副教授围绕着儒家政治理念如何在中国的制度建构中得以体现展开了讨论。提到了早期经典如尚书中所表述的政治理念📵,以及其中的观念和道德理念🫶🏽,如大禹治水的思想。然后🤬,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儒家政治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安排和实践的。虽然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家经典往往更侧重于道德和理想层面的阐述,而对于实际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方式的具体表述较少。因此,李德嘉教授提出了关于儒家理念如何从理想层面转化为制度性质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成效显著,与会专家梳理总结了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下的法历史研究的研究成果及未来提升方向,旨在为法学领域提供丰富、深入的历史维度的理解和认识💙。